字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考试大纲》的总体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这一部分复习能否扎实、到位,对考生最后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高考第一卷前四题的错误率比较高,这也许与考试刚开始的紧张有一定关系,但更有可能是我们复习不够扎实所致,所以,这一部分的复习绝不可掉以轻心,而应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循序渐进,重点突破;讲求方法,总结规律。
2006年17套高考试题中,有10套试卷考查了字音,应该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考查学生对形声字和多音字的辩读能力。从考查的形式来看,以判断读音是否相(不)同为主,以判断正确读音为辅;以不给出读音为主,以给出读音为辅;以放在词语中考查为主,以放在句子中考查为辅。试题中所涉及的词语和加点的字都是常见的词语和
字,平时使用的频率较高。除了湖南试题把字音放在句子中考查、浙江试题把字音和字形结合起来放在句子中考查外,其余省份的题型都是常规题型。
2006年全国两套高考题都没有涉及字音的考查,但这并不说明2007年也不会考查字音。因为从推广普通话、规范读音的角度看,字音的考查应该是一个重点。在题量减少,客观题压缩的情况下,字音的考查不会年年都有,但字音的复习仍应成为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即关注形声字和多音字。所选的词语,在使用上要有常见性,在读音上要有典型性。
【解析】2006年的语音考查,学习2005全国卷一的命题思路,采用1998年题型,考查了最常见的多音字,难度不大。判断重点为A项殷红、B项调兵遣将和D项朝觐。A项“殷红”中的“殷”应读yān;B项“调兵遣将”中的“调”应读diào;D项“朝觐”中的“朝”应读cháo。充足表现了使用上的常见性,在读音上的典型性。
【字形题考查评述】2006年高考试题中对字形的考查,仍以常规题型为主。即放在词语中考查。但有两种新的形式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放在句子中来考查,即在实际应用中判断正误;二是同字音放在一起来考查,这是客观题减少的必然趋势。
在此,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字形考查所涉及到的词语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开始是一般词语和成语,后来扩大到惯用语和俗语,2006年更扩大到了歇后语(北京题)。范围虽然扩大了,但所选用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从命题的角度看,往往放在同音字、形似字上,这类题要从语意和语法的角度进行仔细辨析,否则容易弄糊涂,以致出错。因此,复习时不可一味求新,而应注意以基础为主,以常用词为主。
【解析】此题考查错别字。正如去年很多份高考试卷一样,考查点大多采自2005年4月22日著名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在创刊10周年大会上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试题还选用了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刚收入的“愿景”这一新词用作辨析,存在一定困难,当然,这对于关心去年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消息的学生来说,还是很熟悉的了。A项:彬彬有理——彬彬有礼;C项:泊来品——舶来品;D项:声名雀起——声名鹊起。
【词语考查评述】2006年的高考试题中,只有北京、江西、山东、天津和浙江5套高考试题中涉及到近义词的考查,其中天津卷还融合了名句的辨析。从在17套题中所占的比率来看,近义词的考查已不再是重点。从2006年试题的特点来看,实词和虚词、短语和句子综合考查的趋势显而易见。这类题目一般应从意义、用法和搭配三个方面综合辨析判断。知识点复习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词语(熟语)的使用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2006年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试题涉及到了。20世纪90年代基本是考查成语的运用,近几年扩大到熟语的运用,今年更扩大到一般的词语(辽宁卷)的辨析。但从总体上看,仍以成语的运用为主。其中,主要选用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不一致的成语;有多种意思而经常只用一种意思的成语;报刊杂志上经常用错的成语。这些成语往往容易成为出题的焦点。
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解析】命题者将近义词辨析和成语使用结合在一起考查,增加了考查容量。A项中“声明”与“申明”用法是对的。B项中“凶猛”与“凶悍”修饰的对象错误,应将两者位置对调。C项“评头论足”是贬义词,感彩不对。D项“感同身受”的意思是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通常用于代别人表示谢意。
主要考查记忆力,在于熟能生巧。这一部分复习应放在常见常用字上。考查重点为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及其他习惯性误读字。如“雄关险隘”、“谄媚”、“分泌”、“百战不殆”、“弹劾”、“强求”、“牵强”、“解嘲”、“押解”、“角色”、“拾级而上”等等,这都是平时多次练到并且极典型的。
其中很多字都是取自课本,所以备考时首先要立足课本,可安排两周的时问把六册课本的书下注释及书后附录的《审音表》和《容易读错的字音一览表》识记一遍,做题时勤查字典,注意积累,反复巩固。可参考教研室网站上彭晓红老师归纳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到第六册词语总汇》。
这一专题涉及到书面表达,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是每三个错别字就扣一分,所以平时应注意规范使用汉字。备考时应以同音字、形近字、义近字与多音多义字为重点。如“巢”与“窠”、“挺”与“铤”、“燥”与“躁”、“度”与“渡”等等。对于独体字或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能够最终靠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能够最终靠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如“拭目以待”中的“拭”不能写成“试”,“悬梁刺股”中的“股”不能写成“骨”,这都要靠平时牢固的语言积累。建议复习时应注意《咬文嚼字》2005年4月份公布的100个常见别字。教研室网站上的《高中语文课本汉字字形辨识》。
同语素,还可通过组词来区分,也可从词性与词语使用对象等方面做区分。建议采
解答要点在于一是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二是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及感彩的使用等。平时对成语注意积累,考试时就容易过关。
字词对中学生来说,纷繁庞杂。我们就是要针对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所学的字词知识零碎散乱、缺乏条理的特点,对知识点总结归类,集中梳理,突出重点,为学生构建精要科学的网络。
本考点知识网络,应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指导,以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最大范围,重点掌握易读错常用字的类型。
多音字的多种读音必须准确掌握,否则极易读错。造成多音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多音字的多个读音往往是因为意义不同而产生的,如果不加以区别,就会读错。例如:
“轧”有两个读音,当“压”讲时读“zhá ”(组成词词“轧钢”);当“排挤”讲时,读“yà”,(组成词语“倾轧”)。
“难”有两个读音,当“不容易、不好办”讲时,读“nán”(组成词语“难题”);当“灾患、困苦”讲时,读“ nàn”(组成词语“难民”,“遭难”)。
“泊”有两个读音,当名词用时,是“水洼”之意,读“pō”(组成词语“湖泊”);当动词用时是“停靠”之意,读“bó”(组成词语“泊船”)。
“悄”有两个读音,当“忧愁”讲时,读“qiǎo”(组成词语“悄然落泪”);当“没声音或声音很低”讲时,读“qiāo”(组成词语“悄悄地”)。
“剥”,单独使用,象“剥花生”等,就读“bāo”;组成双音节词“剥削”等,就读“bō”。
“薄”,单独使用,象“书很薄”等,就读“báo”;组成双音词象“稀薄”等,就读“bó”。
“给”,单独使用,象“给我一杯水”等就读“gěi”;组成双音词,象“给予”等,就读“jǐ”。
“削”,单独使用,象“削铅笔”等,就读“xiāo”;组成双音词,象“削弱”等,就读“xuē”。
“塞”,在口语象“瓶塞儿”中,读作“sāi”;在书面语象“边塞”中读作“sài”。
“壳”,在口语象“弹壳儿”中,读作“ké”;在书面语象“地壳”中读作“qiào”。
“血”,在口语象“流了点血”中,读作“xiě”;而在书面语象“呕心沥血”中,读作“xuè”。
“巷”的一般读音为“xiàng”(如:“小巷”“街头巷议等),但在采矿专业术语“巷道”中读“hàng”。
“柏”的一般读音为“bǎi”(如:“松柏长青”),但在德国首都“柏林”中读“bó”。
由于笔画错误或偏旁错误常常写错别字,还有的由于受不规范简化字的影响而产生习惯性错误。
例如:把“咽喉”的“喉”错写,把“初一”的“初”错写,把“武器”的“武”错写,把“荆棘”的“棘”错写、把“辉煌”的“煌”错写,把“金璧辉煌”的“璧”错写成“壁”。
形声字占汉字的多数,形声字的形旁表义的特点,能让我们理解字义,从而辨识形近字。
例如“ 惦念”的“惦”不能写成“掂”字,是因为它表示“心里所想”,所以“心”旁正确。
“栩栩如生”的“栩”不能写成“诩”字,因为“栩栩”是“生动活泼”之意,而“诩”是“自夸”之意。
“呱呱坠地”中的“坠”不能写成“堕”,因为前者读“zhuì”后者读“duò”。
“诨名”的“诨”不能写成“浑”,因为“诨”是“戏谑”之意。而“浑”是“混浊,不清”之意。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字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近或迥异的字,叫同音字,它们的区别标准,也往往是字义。
例如:“迫不及待”的“及”常被错写成“急”,但如果了解成语中“不及”是“来不及”之意,就不会误用了。
“纷至沓来”的“沓”常被错写成“踏”,但如果了解了“沓”是“多而重复”之意,“踏”是“踩”的意思,就不会误用了。
“口干舌燥”的“燥”常被错写成“躁”,但如果了解了“燥”是“缺少水分”之意,“躁”是“不冷静”之意,就不会误用了。
“鸠占鹊巢”的“鹊”常被错写成“雀”,其实“喜鹊”才会建巢,而雀鸟不会。
“针砭时弊”的“砭”常被错写成“贬”,但“砭”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而“贬”是“低”的意思,所以在这个词的语境中应取“砭”字。
“不胫而走”的“胫”常被错写成“径”,而“胫”是“小腿”的意思,“径”是“路”的意思,辨别了字义,区别就明确了。
本考点要求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强调在“正确”上下功夫。要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一定要了解词义、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意义,短语的结构、意义等基础知识,在近几年高考中,其他考点或有变化,但词语的使用、辨析等知识点的考察,却始终一贯,从未间断,且形式灵活。因此,要实际做到词语(包括成语)使用正确,每一个考生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
对语境的准确把握,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很关键,因为所有词的意义都是特定的,它们都适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否则,单纯一个词语,无所谓正确与否。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义词(衣服一衣裳、土豆一马铃薯)意义相同,在运用上通常能相互替换。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种种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相互替换。例如:希望一期望、显现一展现一呈现。同义词在表达上有着非消极作用,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正因为如此,考查近义词的正确使用,最能考查出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1994—2006年的考试都在这个知识点上设了题。
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彩也随之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是词义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例如:“伟大”、“英雄”等。褒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变为贬义,如运用反语修辞时。
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彩的词。例如:“卑劣”、“虚伪”等。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恰当运用褒义词和贬义词,能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词语意义是指词语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高考试题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常常给试题设计一个情境,让考生根据特定的语境辨析词义,正确使用词语。所以词语理解必须详审语境,具备语境意识。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语境意义”是指语言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比如“你真坏”中的“坏”,其固有意义是指品质恶劣,可是这句话由一对恋人用亲昵的语气说出时,“坏”的意义则变为“可爱”了。这就是语境意义。
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指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即一定的言语片断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间(包括词语之间、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使用语言的人所流露的情绪等。
可见,语境对语言表达起限制作用,限定了词语的临时意义,这也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提供了依据和线索,故而正确理解词义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果我们能正确地把握了语境,也就等于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经常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①结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①从历史故事中来的;②从瘟言故事中来的;③从神话或其它传说中来的;④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摘引的。
字的形、音、义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包含理解和记忆两个层面,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从这两方面动脑筋是很有必要的。
在字词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卡片,譬如,在语音方面,你哪些字容易读错;字形方面,哪些字容易错写;词语方面,哪些词语容易混淆。自己在复习做题时,勤积累,常归纳,就会缩小范围,强化记忆。教师要加强引导,强化交流,检查督促。
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以示区别,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读音。如“参与”的“与”,意为“参加”,它就不读“yǔ”而读“yù”;又如“押解”的“解”,意为“押送”,它就不读“jiě”而读“jiè” 等等。
形声字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所以形声字并不能都根据声旁来推断读音。如“畸形”的“畸”,它就不读声旁“奇”而读“jī”;“泌”不读“必”而读“mì”等。
形似字错读,大都因为没有看清它们的细微差别。如“庇护”的“庇”,考生容易把它误看成“屁”;又如1996年高考第1题中“璞玉”的“璞”(pú),考生容易把它误看成“蹼”而错读为“pǔ”等。
我国人口众多,方言很复杂,共有七大主要方言区,考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所在方言区的读音缺陷。
1.抓住“义”,据义辨形。任何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要正字,就应抓住三者的关系,以义为纲,据义别形。简言之,就是从理解词义人手,去辨别字形。如“墨守成规”不能写作“默”,因其出自墨子守城的故事;“再接再厉”,本是指两鸡相斗,,嘴啄秃了,就在石头上磨,磨尖了再去啄。古之“砺”写作“厉”,“磨刀石”之意,因而不可写作“励”。懂了词义,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2.抓住“形”,辨义取字。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许多音同音近形体也近的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可以大幅度提高对形似字的分
辨能力。如“燥”“躁”“澡”,前者有“火”就有“干燥”“燥热”;“躁”字有“足”,就有“躁动”“暴躁”“急躁”;后者有“水”,就有“洗澡”“澡盆”。
3.利用词语前后的对应关系来掌握。有许多成语相应位置上的语素意义相同、相关或相反,我们大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去掌握它,如“名门望族”,“名”“望”相同,指的有名望的家族,不能写成“名门旺族”。“貌合神离”,“离”“合”相对,不能写成“和”。“惹是生非”,“是”“非”相对,不能写成“事”。“沽名钓誉”,“名”“誉”相同。“大智若愚”。“智”“愚”相对,不能写成“志”,“奴颜婢膝”。“奴”“婢”相同,不能写成“卑”。“山清水秀”,“清”“秀”相同,不能写成“青”。“一张一弛”“张”“驰”相对,“张”指拉紧弓弦,“弛”指弓弦松弛,不能写成驰”。
要正确使用词语,必然先要正确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就要重视做好词语的归类。有不少同学在这方面都是扎扎实下功夫的。具体来讲,准备一个词语笔记本。平时学习语文(含课外阅读)时,遇到疑难生字时,要认真翻阅工具书,搞清它的音、形、义。然后,再认真的抄录在笔记本上。这也就是说,平时要注意积累。考场一分钟,场外十年功。
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查阅工具书习惯,对词语(包括成语)中容易解错的语素,即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要多查多记,并结合平时的阅读和测试训练,积累这方面的实例,增加储备。如“方兴未艾”的“艾”,是“停止”的意思;而“自怨自艾”的“艾”是“改正”的意思。“恶贯满盈”的“贯”,是指用绳索穿成一串叫一贯。其原义是此人罪恶很多,如果用绳索穿成一串,都串满了。而“融会贯通”的“贯”,是指连贯、穿通之意。又如“劳燕分飞”的“劳”,是指“伯劳鸟”,不是指劳苦,其意是比喻人们别离。“招摇撞骗”的“撞”,是指“到处找机会”;而“横冲直撞”的“撞”,是指“莽撞地行动”。再如“调兵遣将”的“调”,是指“调动,安排”的意思;而“调嘴弄舌”的“调”,是指“挑拨,挑逗”的意思。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出许多,希望们平时要重视积累。
词语的数量大,总让人感到浩如烟海,因而需要长期地、细心地、耐心地学习方法。“活到老,学到老”。绝对不能着急,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希望短期内突击来处理问题,是不切实际的。
另外,要“以用带学”。学了个新词语,就要找机会去用,来巩固学习的成果。“用”是更好、更重要的学习方法。若用了,这个词语就是自己的;若不用,时间久了也就生疏了。“以用带学”也有个细心、耐心的问题。如果在这方面粗心大意,也就妨碍学习了。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